全国工人先锋号:广东粤海珠三角供水有限公司智慧监控中心

2024-05-08 来源:南方工报 记者:梁鸿杰 郭子健
分享:

  2024年1月30日,随着一声令下,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国家水网骨干工程——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以下简称“珠三角配水工程”)全线正式通水。作为这项工程的建管和运营单位,广东粤海珠三角供水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珠三角供水公司”)坚持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团结带领全线7万多名建设者连续作战、持续攻坚,不仅提前完成建设任务,还创造多项全国纪录、世界之最,以实际行动彰显了国企的责任与担当,用辛勤汗水诠释了新时代建设者的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和创造精神。

  在该工程建设过程中,有这样一支忠诚尽职、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的攻坚团队,他们用智慧点亮“超级水利工程”,创新推动工程智慧监管与数字孪生建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助力工程成为我国水利行业智慧建设、数字孪生新标杆。他们就是今年获得“全国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的广东粤海珠三角供水有限公司智慧监控中心。

珠三角供水公司智慧监控中心团队合影。单位供图

珠三角供水公司智慧监控中心推动工程智慧化建设。单位供图

  智慧监管赋能

  “看不见”的质量细节都了如指掌

  4月26日7∶27,智慧监控中心及工程全线相关人员手机收到一条防汛应急消息提醒,他们迅速按下了应急响应按钮。当日,珠三角配水工程在收到沿线暴雨预警后仅5分钟,即通过智慧监管系统向128名相关人员发送了应急响应指令。

  作为一座以“长距离、大埋深、高水压、宽扬程”为特点的超级水利工程,珠三角配水工程从一开始就选定了生态智慧之路,决心打造新时代生态智慧水利工程。而其中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就是如何用智慧赋能工程建设。珠三角供水公司智慧监控中心作为负责该项工作的牵头团队,统筹带领工程全线,结合工程特点难点,逐步搭建起具有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四预”功能的智慧水利体系。

  落地务实,智慧赋能筑牢安全防线。每天早上9点,智慧监控中心值班人员像往常一样,在智慧监管系统上检查当日的班前教育培训记录及相关视频。像这样的班前培训,每天在工程全线都有,智慧监管系统里已有近10万条班前安全教育记录,闭环整改安全隐患12万余条,有力保障工程及人员安全。

  精雕细琢,智慧赋能严守质量底线。在珠三角配水工程一处施工现场,施工单位试验员将打印好的二维码镶贴在一个个刚取样的混凝土试块上,然后拿出手机打开智慧监管系统,扫描二维码登记每个试块的混凝土标号、使用部位、取样地址等信息,旁站的监理工程师也同步采用智慧监管系统进行取样见证记录。这一切,尽在智慧监控中心“掌控”之中。与此同时,为了精准控制隧洞预应力钢筋张拉质量,智慧监管中心基于物联网平台,对长达36公里、涵盖66000多束锚索的预应力钢筋张拉实时智能监测,真实记录约50万次张拉数据。通过这些智慧手段以及各类质检设备,工程全线即可对“看得见”与“看不见”的质量细节了如指掌。

  高效协同,智慧赋能打造超级工程。智慧监控中将设计、概算、招采、合同、变更以及进度、投资等纳入智慧监管系统,并实现实时联动、协同共享。通过该系统,近3000名管理人员可在线沟通,目前累计执行业务流程超35万个,平均每天220多个,沟通协调效率较传统纸质审批提高了67%。在智慧监管系统支持下,珠三角配水工程已累计平稳高效支付进度款近300亿元,大大提升了工程运转效能。

  数字孪生工程

  搭建“四预”功能智慧水利体系

  在历经数年探索与攻坚后,珠三角供水公司智慧监控中心采用自主研发的数字孪生平台,搭建了珠三角配水工程数据底板,构建以实现工程安全、供水安全为目标的数字孪生工程,逐步建立了与实体工程可交互的物理孪生、状态孪生和机理孪生模型,搭建起具有“四预”功能智慧水利体系。

  在此过程中,该团队勇于创新、先行先试,努力探索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工程建设与行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他们牵头承接了水利部BIM应用试点并获评优秀,开展了全国水利行业首个电子签章应用试点和国家档案局全国建设项目电子文件归档及电子档案管理试点,主编了6项智慧水利相关团体标准,获得了“智水杯”全国水工程BIM应用大赛金奖、全国优秀水利水电工程勘测设计奖金质奖等荣誉。

  在此基础上,他们全面启动数字孪生工程建设,聚焦工程优化调度、生产管理、智能运维核心业务,注重供水安全、工程安全、水质安全,把握“需求牵引,应用至上,数字赋能,能力提升”总要求,全力支撑并努力实现工程“关门运行”目标,率先搭建“物理孪生”“状态孪生”“机理孪生”模型和标准,逐步实现三大泵站与沿线隧洞物理孪生和状态孪生,接入全生命期实时监测数据,为工程安全预警分析决策提供智慧支撑。

  与此同时,珠三角配水工程还在全国水利行业首次实现正式充水前进行了数字孪生模拟,有效保障了工程充水、通水按既定计划完成,赢得了政府、行业等各方充分肯定。随着珠三角配水工程逐渐从建设阶段过渡到运营阶段,智慧监控中心团队继续遵循“记录历史、反映现实、预测未来”的要求,加快推进数字孪生智能辅控应用、泵组开停机及稳定运行模拟、数字孪生供水优化调度等各项工作,持续为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安全和高效运行贡献智慧力量。

  守护供水安全

  将生态理念刻进工程基因

  与智慧监控中心团队一样,珠三角配水工程全线上百家参建单位的7万多名建设者积极践行“把方便留给他人、把资源留给后代、把困难留给自己”的理念,迎难而上、科学组织、精心施工、积极攻关,在寻梦道路上矢志坚守,在攀登过程中不断创新,书写了工程建设的传奇故事。

  为了“把方便留给他人”,珠三角配水工程作出前瞻性避让,将输水隧洞深埋于地下60米,达到地铁深度的两到三倍,从地下穿越4处高铁、8处地铁、12处高速公路、16处江河湖海,不仅为城市发展腾出宝贵地面空间,还为电力、交通、市政管廊等设施预留浅层地下空间。他们还一改传统斜向施工支洞做法,打造了37座超深垂直工作井,最大程度减少征地及对交通出行的干扰。

  为了“把资源留给后代”,他们从设计之初,就将生态理念刻进工程基因里,推动工程每年调运17.08亿立方米西江水,退还3.28亿立方米生态水,助力东江西江生态恢复。工程永久征地仅2600亩,相较地面输水方式节约两万亩土地资源。在鲤鱼洲、罗田、高新沙泵站选址与建设过程中,他们千方百计保护森林资源、组织植树添绿,以积极行动推动绿美广东生态建设。

  选择“与人方便、留下资源”,就等于选择“把困难留给自己”。在设计阶段,为了避让城市重要设施和居民聚集区,工程团队翻山越岭,尽最大努力让沿线工区远离闹市区、居民区、生态区;在建设阶段,工程会聚了48台大型盾构机同时作业,如此规模在中国水利史上绝无仅有,还创下了多项行业纪录与世界之最。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珠三角配水工程建设者用智慧与汗水打造起这项充满“智慧”的超级水利工程。工程通水,丰碑铸成。智慧监控中心团队等建设者也已重整行装再出发,建设好运营好管理好这项工程,继续用智慧与汗水书写水利事业新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