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国广大劳动群众致以节日的祝贺和诚挚的慰问,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保障广大劳动群众合法权益,用心帮助广大劳动群众排忧解难。
“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竭诚服务职工群众”是中国工会的基本职责。成立70年的,在维权方面“走在全国前列”,有模式、有机制,有品牌、有故事,有创新、有作为。
从废除“无情鸡”到“4分钱奖金”
在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旧址纪念馆,有这样的图文介绍:旧时广东有个习俗,雇主会在农历正月初二请工人吃白切鸡。席间,如果雇主将鸡头对准某人,并笑称“某大哥,辛苦你一年了,食多些,莫客气”,便意味着这人已被解雇,俗语称为“吃无情鸡”。每年春节一到,工人们都提心吊胆。
另据刊登在1959年2月13日《广州日报》上的一篇文章,1927年,在党早期工运领袖刘尔崧等人的领导下,广州曾举行过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反无情鸡”的斗争。时年1月下旬,农历腊月二十八一大早,广州工人便集合起来巡行,到国民党省政府面递请愿书,要求取消“无情鸡”,获得胜利。但仅仅三个月后,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工人运动也受到破坏,“无情鸡”随之恢复。
2010年7月2日,召开广东省工会法律服务律师团成立大会。 刘洪群/摄
1950年6月,广东省劳动局成立,首任局长便是刚刚就任筹备委员会主任的林锵云。林锵云少时在香港做过海员,参加过香港海员大罢工和支援省港大罢工的斗争。1948年,作为广东工人代表参加了在哈尔滨召开的第六次全国劳动大会,并担任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会常委兼组织部部长。新中国成立不久,被派回广东筹建工会组织。到广东先是担任中共中央华南分局常委、分局职工委书记。这份“工”味浓浓的履历,使林锵云对工人群众怀有深厚而特殊的感情。广东省劳动局成立不久,1950年12月19日,林锵云争取到以省人民政府名义发布禁止“无情鸡”的命令,不准无理解雇工人。
为“自梳女”维权的故事也值得重述和还原。筹委会成立不久,林锵云得知顺德县缫丝行业解雇了90多名老工人。她们都是孤苦伶丁的“自梳女”。林锵云立即派干部会同省丝绸公司进行调查,妥善处理,使这批缫丝女工都享受到退休待遇。
维护职工以劳动权益为主的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天职。在这方面,征程初迈的广东工会人“踏石有印”。
在禁止“无情鸡”的当月,省总工会筹委会派出7个工作组分别到佛山、江门、湛江、潮州、东江等地及东莞、顺德糖厂检查省工代会精神贯彻落实情况,分别协助东莞、顺德两糖厂整顿基层组织,签订集体合同;指导江门、佛山解决私营厂的劳资纠纷。
12351广东职工热线工作间 全媒体记者林景余/摄
据由编著并于1998年出版的《广东工人运动大事记(1840—1995年)》记载,1952年9月底统计,在调整私营厂的劳资关系方面,全省已处理劳资争议4762件,有313个单位建立了劳资协商会议,签订集体合同154个,集体协议138件,单独劳动契约720件。同月开始,全省有24个工矿企业,在民主改革及“三反”运动基础上进行工资改革,至11月结束,成绩显著。广东麻袋厂及有色金属局广东分局属下的17个单位,职工共达6877人,其中有5818人增加了工资,占总人数的84.6%,共增加工资183707分,约值人民币5亿元(旧币),平均每人增加工资31.5分。邮电行业也进行了工资改革,参加人数3644人,占其职工总人数的74.5%。这次工资改革基本上清除了不合理的旧工资制度遗留,初步贯彻了按劳付酬的原则。
《广东工人运动大事记(1840-1995年)》还记录着如下与职工劳动权益密切相关的大事:
1973年9月16日零时起,广州黄埔港务局在装卸工人中全面试行计时加计件工资制度,月平均工资比试行前提高25.4%。
1978年1月21日,广州市理发行业试行基本工资加超额奖励的工资制。
1979年10月,承建深圳蛇口工业区码头工程的交通部四航局工程处为调动工人的生产积极性,加快施工速度,在车队工人中实行定额超产奖励制度,劳动效率明显提高。当时干劲最大的一位工人每天运泥达131车,每天可领取奖金4.14元。该奖励制度具体为,完成每天55车定额,每车奖2分钱,超额每车奖4分钱。这便是后来被广为传颂的“4分钱奖金惊动中南海”的故事。
省总工会把以上内容汇入“大事记”,彰显了对职工利益的关切。劳动报酬是职工的核心利益,按劳付酬、多劳多得,是他们的正当诉求。蛇口建设工人率先实行的“超额奖”,也是一种回到常情的权益表达。当改革开放的春风从南粤吹起,广东工会以此为契机,依法履职,书写“维权”的“春天故事”。
“蛇口模式”成为全国工会一面旗帜
1981年6月,深圳蛇口工业区工会筹备组成立。1983年2月28日,蛇口工业区工会成立。
蛇口工业区工会成立的背景和面临的形势是,我国企业的用工方式开始发生深刻变化,一大批非公企业(外资企业)在广东抢滩登陆,突破了此前三十年如一日的一元化劳动关系,淡身份而重契约的劳动合同制呼之欲出。而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面朝大海的蛇口是最先感受到这些变化的一个“窗口”,并开拓出后来成为全国工会一面旗帜的蛇口工业区工会工作模式(以下简称“蛇口模式”)。
1994年5月21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胡锦涛作出批示:“蛇口工业区工会工作的思路和成效都是好的。组建率和入会率都达到了较高水平。对目前各地正蓬勃发展的三资企业和特区、开发区的工会组建工作尤其有借鉴意义。”
1994年6月20日,全国总工会向全国各地印发蛇口工业区工会工作模式调查报告的通知,把蛇口工业区具有开创性的工会工作正式称为“蛇口模式”,认为其对全国工会工作有着极大的借鉴和指导意义。该调查报告题目为《鲜明的职工利益的代表者的身份和作用——关于蛇口工业区工会工作模式的调查报告》。
1995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施行。同年2月19日至22日,全总在蛇口召开了全国工会“蛇口工业区工会工作模式”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以“鲜明的职工利益代表者的身份和作用”为核心内容的“蛇口模式”,成为工会监督落实劳动法一个生动而有力的样本,蛇口工业区工会成为试点单位。
在李亚罗看来,“蛇口工业区工会在维权中诞生,在维权中壮大、发展”。1991年,李亚罗当选为蛇口工业区工会主席。
蛇口工业区工会成立伊始,就经历港资凯达玩具厂100名女工因不满长时间加班而罢工的事件。李亚罗说,蛇口工业区工会干部每天都是在处理劳动争议中度过的。在2006年5月《南方周末》的一篇关于中国工会的报道中,“蛇口模式”被具体概括为一种“上代下”维权模式,就是企业工会负责职工的教育、促进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而令企业工会主席为难的职工维权则由蛇口工业区工会处理。
“蛇口模式”是广东工会的光荣,具有木棉花一般的鲜明性。它既是一种突破性的创新,也是一种“常识判断”,它承上启下。从此开始,的维权事业一直花果相继、创新不断,故事迭起。
探索攻坚和完善集体协商制度
2001年修正的《工会法》第六条规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责。”2005年1月,全总十四届二次执委会上确立了“组织起来,切实维权”的工作方针。21世纪最初10年,“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前进”,坚定不移地推动党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根本指导方针的贯彻落实,切实履行表达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基本职责,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会工作的新路子。
此时省总工会的具体维权实践是:抓住劳动合同、集体合同与职代会三个关键,推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建设。着力解决影响劳动关系的“三劳一突出”问题,妥善处理了麦当劳、肯德基等企业违法用工事件。“三劳一突出”,也就是劳动时间、劳动报酬、劳动安全卫生和侵犯职工合法权益的突出问题。
2004年4月30日,全国首家185工会维权热线在广州正式开通,同年10月15日,按照全总统一部署,全省工会正式向社会开通12351职工维权热线。
2008年1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施行。这部旨在加大力度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法律,从草案阶段起,就备受社会关注。是年全国两会上,一位来自广东企业界的全国政协委员直言,劳动合同法的施行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建议取消“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相关条款。省总工会及时站出来,发出强音,澄清对劳动合同法的误读误解,赢得社会普遍赞誉。
2010年5月,南海本田停工事件发生。省总工会明确表示,工会无论在任何情况下,屁股都要坐在工人这一边。当时,省总工会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三个措施:一是经济诉求,集体协商;二是停工诉求,集体谈判;三是矛盾激化,依法化解。省总工会主要领导下沉一线、亲自指挥,通过谈判,工人工资增加了35%,工厂的劳动生产率也提高了。这也是“上代下”维权模式的成功实践个案。“这桩劳资矛盾我们处理得非常好,为全国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原副主席孔祥鸿回忆道。
南海本田工人停工事件,与2007年4月发生的深圳盐田港吊车司机停工事件一样,都释放出一个新的信号: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劳资矛盾事件中,工人的诉求已由基本型上升为增长型。也就是说,过去可能只为被吃“无情鸡”而斗争,为欠薪而上访;现在则是为要求增加工资福利而停工,为提高生活品质而“争议”了。这又是一种深刻的变化,但也是常情的诉求。省总工会研判及此,从而探索攻坚和完善集体协商制度。
南海本田停工事件后,省总工会顺势帮助企业建立了常态化、制度化的工资集体协商机制,赢得了职工的信任和企业的认可,促进了和谐劳动关系的形成,并以此为契机,深化“调整工资要协商”“化解劳资矛盾要协商”的理念,大力推动企业工资集体协商,推动世界500强企业和行业性、区域性工资集体协商。
新品牌 新机制 新法规
有劳动用工就有劳资矛盾,而且经济越是发达,矛盾越是高发易发。对此,不能视而不见,也不能视为“洪水猛兽”,只能以职工之心为心,着力维护他们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力推动解决他们因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所产生的利益诉求,不断提高维权服务的质量和水平。2010年以后,省总工会进一步突出主责主业,又推出多个走在全国前列、具有广东特色的工会维权品牌,或将既有的品牌进行升级打造,以适应新形势、新需求。
2010年7月2日,省总工会联合省司法厅、省律师协会共同组建全国首个省级工会律师团——广东省工会法律服务律师团,随后在全省各市相继推广,形成“千人律师团”品牌。2011年,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王兆国作出批示:“广东工会法律服务千人律师团的经验很好,应认真总结宣传。”实践中,律师团接受各级总工会指派,积极参与调处重大劳资纠纷,为职工提供免费法律援助,协助劳资双方开展平等协商。
“工会律师团”成立以来,先后有2名专职律师被评为“全国维护职工权益杰出律师”,其中包括胡芳军(2012年)、蔡飞(2020年)两位专职律师。2006年,时任法律顾问室主任的刘国斌也曾获此殊荣。法律顾问室成立于1986年1月29日。由此可以看出一根绵延传承的“维权红线”。
2014年9月,针对劳资纠纷高发易发问题,省总工会又首开先河,组建了全国工会系统唯一的省市县(区)三级劳资纠纷应急处置分队。数年来,各地工会应急队伍日渐成为全省化解劳资纠纷的“预警机”和“消防队”。
2015年1月,创新工会律师团服务方式和载体,在全省聘请工会法律服务律师任企业工会法律顾问,以“一对一”或“一对多”的方式直接服务企业工会,定期或不定期进企业普法、开展法律援助,调处企业劳动争议,化解劳动纠纷,变事后援助为事前预防,有效将矛盾化解于萌芽状态。
截至目前,全省共有1437名工会律师担任2234家企业工会、社区(工业园区)工联会法律顾问。近三年来,全省工会律师共解答职工法律咨询27万人次,代拟法律文书1200余份,办理法律援助案件1.5万件,涉及职工8.2万人,为职工挽回经济损失近10亿元,充分彰显工会的维权初心和维权作为,在推动广东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2017年年底,省总工会对12351职工维权热线进行升级改造。2018年4月15日,12351广东职工热线升级完成,正式上线运行。
升级后的12351广东职工热线为全省职工免费提供全年7×24小时专业法律服务。2018年10月16日,热线平台工单系统启用,通过“集中接听,分类处理,按时办结,专项督办”的工作模式,实现工会服务一站式受理,进一步提升职工维权工作的信息化、专业化、法治化水平。热线升级运行五年来,累计为63.4万人次提供服务,满意度99.70%。通过工单转派,累计维护23220位职工合法权益金额2.1649亿元,广受职工好评。
2019年4月,广东工会迈出了多元化解劳资纠纷的新步伐。省总工会联合省高级法院在全国率先试点“法院+工会”劳动争议诉调对接机制,通过各市、县(区)法院设立劳动争议诉调对接工作站,由工会指派律师进站驻点,协助法院开展劳动争议案件诉前、诉中调解,为劳动者维权按下“快进键”。“法院+工会”诉调对接工作机制得到最高人民法院和全总的肯定推广。目前,该机制已实现高效运转,截至2022年底,全省设立劳动争议诉调对接工作站158个,纠纷化解巡回服务点309个,利用“法院+工会”诉调对接机制共调解案件63653宗,调解成功21074宗,共为23766名劳动者追回欠薪10.13亿元。为推动三方联调化解劳动争议,2022年8月,省总工会、省人社厅、省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省工商业联合会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劳动争议三方联合调解工作的意见》。如今,“劳动仲裁+工会”机制正稳步推进。
省总工会注重做好源头参与工作。2015年施行的《广东省企业集体合同条例》是回应职工增长型利益诉求的一个重要成果。关于“企业集体合同”,1996年已有“条例”。相比旧版,“新条例”明确增加了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及其具体操作。“新条例”规定,如果过半数的职工提议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则企业方必须在规定时间内作出回应;职工方可以根据企业年度利润增长情况、当地政府发布的工资指导线、本地区职工工资增长率、本企业在同地区同行业工资水平等因素,提出增长工资的协商要求。
针对“资方不愿谈、工会不敢谈、劳方不会谈”的实际问题,2019年9月,省总工会印发《关于在企业中建立多形式多层级劳资沟通协商机制的意见》,指导帮助企业及行业搭好协商平台,用好协商平台。截至2022年底,全省开展多形式多层级劳资沟通协商机制的重点企业13.3万家,开展多形式多层级劳资沟通协商机制的重点行业742家,其中,开展多形式多层级劳资沟通协商机制的新就业形态行业131家。为了推动集体协商提质增效,解决集体协商谈判双方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广州市总工会还探索建立完善行业平均工资水平发布报告,努力为基层工会开展集体协商提供客观、科学的参考信息。
近年来,互联网平台经济快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问题也备受关注。2022年9月,省总工会与6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广东省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入会和权益保障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通过推动新就业形态群体加入工会的方式,保障其合法权益。
“回应最大关切、体现最主要职责”,正以更大的创新勇气和智慧,在维权的路上攻坚克难,为广东职工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广东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书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