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菜师傅”徐锦辉的出彩人生

2022-09-26 来源:南方工报 记者:林婷玉 通讯员:何舒然 刘燕姗
分享:

  十年志

  徐锦辉,今年52岁,现为广州中国大酒店中厨行政总厨。

  2012年,获得第二届“广东十大厨神”称号;

  2014年,获授“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

  2015年,获评“广东省劳动模范”;

  2017年,获评“全国技术能手”;

  2018年,获评“国际五星总厨”“广东改革开放四十年杰出总厨”,广东省餐饮行业改革开放四十年之“工匠技师”;

  2019年,获“广州市高层次人才”优秀专家证书;

  2021年,获评“广东省五星级‘粤菜师傅’名厨”。

▲徐锦辉 单位供图

  9月15日下午4点,用餐高峰期还未到,徐锦辉所在的中餐后厨里却已忙得热火朝天,他们正在为试营业的“四季中国”厅准备菜单。徐锦辉写下菜单,由厨师试做,服务员试菜,大家再一起讨论上菜顺序和摆盘位置。每一道环节,徐锦辉都认真考量,听取大家的意见。

  这十年,作为一名粤菜师傅,徐锦辉潜心“修炼”,打磨厨艺,不仅多项荣誉加身,也成为粤菜一张闪亮的名片。

  弱冠学艺

  清理炉灰成为人生一段历练

  上世纪70年代,徐锦辉出生在广州西关老城区。因父亲做得一手好菜,常被亲戚邻里请去帮忙。徐锦辉从小看着父亲在红砖砌的灶头上掌勺的身影,不知不觉在心中埋下了学烹饪的“种子”。

  1991年,21岁的徐锦辉进入中国大酒店工作,开启了他的厨师职业生涯。这些年,徐锦辉常常讲起自己当学徒时的一些故事。那时的他每天早上7点上班,在师傅们上班前,负责把炉灰清理干净再把火生好。“炉灰堆在大概80公分深的坑道里,必须从炉头后的小窗把煤渣一点点地耙出来。连续清理7个炉头下来,整个人已经变得黑乎乎了。”徐锦辉说,那是他人生中最辛苦的一段时期,但这也是很好的历练,“只有把最艰难的路都走一遍,以后才会看得更开,路也会更加平坦。”

  从业35年,从弱冠学艺到知名之年,徐锦辉坚守在粤菜传承和创新的路上,与许多优秀的粤菜师傅同行同达。随着脱贫攻坚战的打响,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粤菜师傅”工程的推进,徐锦辉的人生不断“出新出彩”。

  “广东十大厨神”“国际五星总厨”“全国技术能手”“广东省劳动模范”……这十年,徐锦辉一次次被“加冕”,荣誉单越来越长。而在同事眼里,徐锦辉一如既往的谦虚、低调,工作认真务实。

  “我觉得自己只是踏踏实实地干好了每一件事,至于奖项和荣誉,只是别人对我的一点肯定,我就是一个很普通的员工。”徐锦辉说。

  传承粤菜

  让“消失的名菜”重回广府宴席

  在业余时间,徐锦辉常去图书馆看书,以加强烹饪理论修养。他还喜欢收集古籍,常年的知识积累,让他起的菜名也别具一格,“鹤影蟹趣”“扬帆满载”……让人耳目一新,充满文化底蕴。

  作为一名粤菜师傅,徐锦辉认为,再新派的粤菜也需要保持其原本的精髓,“不能因为下单数量多而减一分质量、一个锅只能炒两例陈村粉,鱼茸羹只能用鲜活的鱼拆出来的鱼肉。”徐锦辉对自己和团队始终保持着高要求、高标准。他也常从后厨走到餐厅和客人交谈,从食客的反馈获取菜品后续提升的方向。

  在徐锦辉看来,粤菜走出广东要坚守“粤味”,而在瞬息万变的时代中,也应该在保持传统的前提下,再来追求和讲究菜式的个性化。

  21世纪初,以华北饭店为代表的一批老字号逐渐消失在时代的洪流中。守护老一辈传统手艺的想法渐渐萌芽,徐锦辉开始沉淀下来,将事业的重心落脚到传承粤菜技艺、创新粤菜风味上。2013年,他用一整年时间开发已经消失的传统粤菜做法,并推出以“寻找消失的粤菜味道”为主题的传统烹饪技法和工艺的美食宴,他和团队连续两年受邀赴港参加粤菜推广活动。

  2020年,广州博物馆和中国大酒店合作举办“消失的名菜”首发仪式。作为主创厨师,徐锦辉通过研究古籍、寻访名家,经过反复试验研发、无数次品鉴后,最终还原了“江南百花鸡”“菠萝浴日”等十几道“消失的名菜”,更展现了“二京果”“四热荤”“六大碗”“七寸”“九寸”等传统粤菜筵席制式,以一席精彩的粤菜佳宴留住乡愁,再现广府宴席的昔日荣光。

  徐锦辉告诉记者,其中有一道名叫“菠萝浴日”的点心因资料有限让他和团队无从下手,他特意向粤式点心泰斗陈勋请教,逐渐还原这道源自上世纪的点心。这一延续“文化+美食”的合作模式,让徐锦辉看到了粤菜传承的创新立足点。2021年12月,他从广州博物馆馆藏的民国粤菜经典菜单汲取灵感,推出“消失的名菜”第二季,与第一季重点还原不同,第二季侧重展现粤菜中业已失传或鲜为人知的烹饪工艺和技法,再现传统粤菜历史风貌的同时,将技艺加以改进以适应市场需求。

  此后,“消失的月饼”也相继创新推出,在馆藏的百年月饼食谱基础上,徐锦辉在高度还原月饼本味的前提下,结合现代人健康饮食习惯推出凤凰月、西施醉月、烧鸡月、腊肠月和中豆蓉月五款广府月饼。以美食为媒介,传承和发扬粤菜,徐锦辉在这十年的探索中,交出了自己的答卷。

  精准扶贫

  手把手传授粤菜烹饪技艺

  “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这一说法在徐锦辉这行不通。“不教会徒弟,只会累死师傅。”他说。

  对于徐锦辉而言,传承粤菜技艺也是人生事业的重中之重。当年的学徒如今变成了师傅,凭借在粤菜烹饪创作上的丰富经验和扎实的功底,作为劳模创新工作室带头人的他,正尽其所能培养更多优秀厨师。

  在选徒方面,徐锦辉最关注的是对方对厨师行业的热爱程度,在此基础上再去挖掘每个人的特长和喜好,“炉头、烧腊、面点、风味小吃等,每个岗位的职责不同,都是技术活,只有都尝试过才能确定以后的工作方向。”徐锦辉回忆起自己当学徒的经历。

  一道“菜心炒牛肉”,是徐锦辉用来考验入行新人的经典菜目。他认为,越是日常的菜就越能体现厨师的想法和能力,炒菜的先后次序、摆盘可以考验厨师的思维,菜品的味道能反映厨师的技术水平。徐锦辉说:“现在的学生大多在学校接受过系统的烹饪理论学习,具有一定的文化根基。他们如果遇到好师傅,前辈稍微提点一下,就可以少走很多弯路,早日独当一面。”

  2018年,广东省开始推进“粤菜师傅”工程,在传承粤菜文化的同时,促进城乡劳动者高质量就业,助力精准扶贫。徐锦辉先后多次参与“粤菜师傅”工程的系列行动,前往清远连州、肇庆封开和贵州毕节等地传授粤菜的理论知识、制作方法和技巧。徐锦辉还会带着学生去当地农贸市场采购,用不同做法烹饪本地特有的食材,帮助当地厨师学以致用。徐锦辉说,用粤菜和当地的做法处理当地的食材,可以让学生们直观地感受两地饮食文化的区别,既能分享粤菜的饮食理念,也启发当地师傅创造新菜品。

  和其他回家不再掌厨的厨师不同,闲暇时,徐锦辉会骑着自行车穿梭在熟悉的西关老街,到附近的市场买菜回家下厨。享受烹饪、坚持热爱,做菜已然成为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存在。

  访谈三问

  记者:广东这十年,你认为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徐锦辉:餐饮业在融合中发展、变革,从菜品、烹饪技法等多方面推陈出新,我们厨师的社会地位大大提升了,厨师也可以是工匠、劳模、专家。

  记者:广东这十年,你个人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徐锦辉:我生于广东,长于广东。学艺不止,积累半生,这十年正是我创作的鼎盛时期。

  记者:作为劳动模范,你如何理解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

  徐锦辉: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热爱工作,踏踏实实干好每一天的工作;不断创新,精益求精。

  (编辑:邓佩莹)

Baidu
map